6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科建设——纪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10周年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19次学科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会长靳诺,教育部社科司副巡视员陈矛,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王炳林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主持开幕式。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委员靳辉明,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逄锦聚做主题演讲,本次论坛设立了两个分论坛。院长刘冠军教授应邀出席本次论坛,并在第二分论坛上做了《“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经贸模式”探索》的主题发言。
刘冠军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问题,近年来,从中央、教育部、各省市教工委到各高校党委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和系列重要讲话以及中办、国办、教育部、中宣部颁布的相关文件看,中央将这个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家思想理论建设的高度,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社会主义大学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这不能说是“绝后的”,但可以说是“空前的”。从现实维度看,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升其教学实效性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应当充分肯定,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加强思政课建设、提高其教学实效性问题,至今仍然需要下大力气来研究和探索。在此大背景下,我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和尝试构建“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并以此为框架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从研究缘起和原因探索开始,系统介绍了“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的构建和在此框架下开展工作的情况,指出“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简言之就是,在对思政课进行科学的学科定位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将思政课教学看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以思政课教学为中心,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项工作的大系统工作体系,这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经贸模式”的核心内容。对此,他系统地介绍“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的两大前提、系统构成、核心理念、实施关键、目标追求和实施效果,介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搭建的学术阵地平台、学术活动平台、项目资助平台和大学生活动平台等,并指出“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目前仍处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其中的一个基本经验是“学院戮力搭平台,教师尽情唱大戏”。
来自中国社科院、教育部社科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全国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200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研究骨干汇聚一堂,就马克思主义学科设立10周年以来取得的成果、当前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规划等进行了研讨。专家们对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年来的建设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也客观分析了现有不足与面临挑战。会议研讨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在凝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队伍、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支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从起航阶段走向领航阶段;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其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同时,学科“大而不强”、中青年优秀人才缺乏、学科研究不够深入、教学质量不高、学科影响力尚不够深广等诸多不足也仍然存在。如何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院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专家学者们纷纷开出“药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整体性建设,提升学科带动力、辐射力,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继续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继续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强化问题意识和国情意识,拓展时代视野和世界眼光,创新并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总体水平。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陈占安教授从学科、学院和研究会发展三个方面作了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