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6日,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授牌仪式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央财经大学隆重举行。北京市委、市教育工委、市教委、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光明日报社、北京日报社等单位领导,协同创新中心所在高校领导、协同单位负责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新闻媒体和高校师生代表200余人参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冠军教授应邀参加授牌仪式,并在论坛上做了题为《“科技-经济”一体化社会背景下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研究》的发言。
刘冠军院长在发言中依次就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科技-经济”一体化时代面临的挑战、现代企业剩余价值生产的“三阶段”动态模式架构、马克思的研究转向与商品价值构成从“三要素”到“四要素”的拓展、现代企业剩余价值生产“三阶段”动态模式的“四要素”分析等,对“科技-经济”一体化社会背景下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在“科技-经济”一体化社会中,现代企业的“总体工人”是由“在场的”生产工人、“准在场的”技术人员和“不在场的”科学人员构成的,其“整体劳动系统”是由上述三部分人员的劳动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跨时空”特征。在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其“总体工人”的具体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从商品价值构成的“四要素”角度看,现代企业剩余价值的来源包括“在场的”生产工人、“准在场的”技术人员和“不在场的”科学人员的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在现象层面,现代企业的剩余价值主要表现为“在场的”生产工人和“准在场的”技术人员的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在实质层面,还包括超出了“在场的”生产工人和“准在场的”技术人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另一部分剩余价值。这另一部分剩余价值是由科学人员所创造的,它在不同的企业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率先进行科技创新或率先采用先进科技的个别企业而言表现为超额剩余价值,对科技普遍应用的整个社会企业而言表现为相对剩余价值,对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无人工厂”而言表现为它的高额利润。在“科技-经济”一体化社会中,应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为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在此基础上才能系统地创立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这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时代化和中国化相统一的内在逻辑要求。
据悉,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是北京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批示精神,加强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举措。2015年,北京市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每年投入2.5亿元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作为落实实施意见的具体举措,北京市着力建设一批一流的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响应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号召,参加了由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牵头单位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