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北京市委《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精神以及我校近期召开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全面推进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工作,11月21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学校宣传部、研究生部和科研处,组织召开了“2015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研讨会”。我校党委副书记孙善学教授,教育部社科司原司长、全国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杨瑞森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冯培教授,我校特聘教授、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吴潜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王树荫教授莅临会议;我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冯博、《前线》杂志社主任记者沈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主任记者吕其庆和《北京教育》杂志社副社长李艺英出席会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全体师生和我校部分博士生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冠军教授主持。
会议的主题报告会分两个阶段进行。主题报告会的第一阶段由刘冠军院长主持,杨瑞森教授、吴潜涛教授和王树荫教授先后为大家做了精彩的报告。杨瑞森教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建设,高屋建瓴地提出三点意见:坚定理想信念是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努力和领导支持是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和保障,围绕教学做科研、科研服务教学是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支撑和途径。吴潜涛教授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前沿问题,做了五点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正确区分价值主体和客体;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民族的价值观;批判普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王树荫教授就如何定位与命名“习近平的思想”等相关重大问题,讨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定性与划段,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其相互关系,三是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说的特殊背景。
主题报告会的第二阶段由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银江主持,冯培教授和孙善学书记先后做报告。冯培教授结合国际形势和社会热点,为大家讲授了题为“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教学改革,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走入学生心灵”的精彩报告:主张在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下,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将语意认同深化为价值认同,完成互动化教学角色转换,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走入学生心灵。孙善学书记在讲话中首先对四位专家表示感谢,感谢四位专家为我校师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对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大家顶风冒雪积极参加活动,体现出了我校师生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的精神风貌。孙书记指出,学校刚开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会议,研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相关要求。学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很大,领导重视、工作重要、要求高、工作多,希望大家能一起努力,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好,将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得更好。
最后,刘冠军院长以“感谢和感受”为题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首先要感谢四位专家和孙善学书记在百忙之中莅临会议并为大家提供了精神大餐,这极大地推动了我校特别是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工作;感谢学校党委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的支持,感谢学校党委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构建和实施“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鼓励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经贸模式”;感谢诸位媒体记者和学院的全体师生和学校的部分博士生顶风冒雪前来参加会议。其次谈几点感受:各位专家领导的报告选题前沿、内容深刻、讲解生动、引人入胜而又发人深省,使我们深受教育。杨瑞森司长的报告使我们感受到前辈专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感受到了前辈专家的自信、自律和自强;吴潜涛教授的报告使我们感受到如何强化问题意识、培养敏锐思维、把握学科前沿和深入系统研究的魅力所在;王树荫院长的报告使我们感受到了教学艺术和学术探讨的有机结合,研究艺术和理论建构的有机结合;冯培书记的报告使我们感受到了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教育我们的学生,让思政课教育教学在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前提下走进学生的心灵;孙善学书记的报告为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师提出了目标、任务和期望,让我们感受到了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感受到了责任重大和使命伟大。
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