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委副书记孙善学在开幕式上致辞。孙善学书记首先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行政向莅临本次会议的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在致辞中,孙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学校党委的整体部署,组织召开这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三个自信’教育的基础工程”为主题的研讨会,恰逢其时;这次会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三个自信”教育联系起来,并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作为“三个自信”教育的基础工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讨,对于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工委以及学校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宣传教育等有关文件、通知的要求,对于推进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最后,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报告会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个阶段,北京市委党校袁吉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树荫教授、中央编译局李惠斌教授,先后作了《关于理论自信的哲学思考》、《论文选题与项目申报》、《按劳分配语境中的劳动产权理论》的学术报告;在第二个阶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毛新娟教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刚教授先后作了《当前的宗教渗透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分别由刘冠军、李丽娜主持。
冯刚司长在报告中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自信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冯司长从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三个维度来概括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人员所应具有的素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使其得以全面发展;在教育方法上,要重视系统设计、整体规划,不能单一,要重视育人的合力,重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学科建设上,要注意学科建设的理论支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同时学科建设不仅仅为了课堂教学,应该有着很大的施展空间。同时,冯司长认为应该进一步重视发挥“智库”在核心价值观之中的作用,要实现各部门联动,这样才能形成合力,真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袁吉富教授从哲学的层面界定了“自信”的概念以及演变的历史,从实践的角度阐释了理论自信所依托的主体应当是全体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理论自信来自于不同理论之间的比较,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真理性和正当性,是以人为本,能够包容其他理论的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来自于对其哲学基础、历史基础以及实践逻辑等方面的自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规律、人的自由发展规律的生动体现,从十八大以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提出更加清晰,更加完整,各种政策的实施也更加合理,更加科学,这些都是自信的基础和前提。他最后指出,理论自信要避免“实用主义思维”和“盲目自信”两个误区。
王树荫教授首先从学科建设的角度,阐述了论文选题和项目申报在学术科研之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王教授介绍了不同的论文选题所具有的特点以及所应注意的事项。同时,强调了项目申报过程中要擅于发现有价值的论题,要积极展开调查研究,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加强对学术史的梳理,注意选题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他特别强调了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前期理论积累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并认为这是项目申报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
李惠斌教授在关于“按劳分配语境中的劳动产权理论”的报告中,首先从当前社会的分配问题入手,系统的梳理了马克思分配理论的相关内容,同时围绕着价值、劳动、资本以及产权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辨析,详细探讨了企业风险、劳动产权、劳资矛盾、分配正义等等人们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系统地阐述了按劳分配语境中的劳动产权理论的历史流变、框架结构和主要观点。
毛欣娟教授在报告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不断的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并通过制造舆论以达到攻击中国政治制度,煽动矛盾的目的。“西化”宣传的主要特点在于不断的通过新兴媒体让中国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开始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同时利用宗教问题进行各种颠覆活动,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应当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所在。
报告会结束后,专家学者与参会师生就当前的时政热点和理论政策进行了互动和探讨,专家学者回答了大家所关心的一些问题。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大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