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五届“学术报告月”系列活动第九期,在10月25日晚上六点于慎思楼111教室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玉副教授做了以“如何更好的自我关爱——谈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学术报告,学院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心理学总是给人以神秘感,它却又最最贴近每个人的生活。哲学中常问的几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在心理学中又会有怎样的解读,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王玉老师的学术报告。王老师先从几个问题入手,让大家谈谈对心理健康的看法。同学们普遍认为心理健康十分的重要,其中也涉及一些具体的心理学问题例如个人自信心的培养、抑郁症等。王玉老师从这些问题入手慢慢切入本次学术报告的主题“心理健康与自我关爱”。首先老师抛出了了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一个定义“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老师以身体为比喻指出“健”就是一个人挺立站稳,扎根土地,生命连接大地。而“康”就是一个人张开双臂,胸怀宽广,康庄大道。接着老师又从柴静的书《看见》中引用了“药家鑫案件”的例子给大家更清晰的分析健康一词蕴含的种种方面。接下来,老师给出了十个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并从中选择了两个为大家详细讲解。一是“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老师为大家讲述“丛飞的故事”,并从中提取出一个观点,太过于乐于助人也是不对的,因为这剥夺了一个人在痛苦中成长的权利。另一个是关于“情绪自控”,老师指出这是一个“漫长”的词,管理、控制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把握自己的情绪,这是很难的一个过程。情绪就像不断变化的云朵,难以控制,不要妄想将其制服。学会觉察自己、探索自己、了解自己、关爱自己,这才是情绪自控的关键所在。最后,老师指出自我关爱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我是谁”,并根据自己长达10年的萨提亚转化式治疗的受训经历向大家描述“我是谁”这个问题在心理学中有多么难以回答。生命的趋向不是完美而是完整,或许这个问题需要用一生去解答。此外,王老师还向大家推荐了几部与心理学有关的影片如《叫我第一名》、《山河故人》等,希望大家观看后有所感悟。
真实的案例、简单的话语,王玉老师以漫谈的形式指引大家走近心理学的大门。没有明确的答案、具体的方法,但每一个故事、每一句话都能引发大家的思考。最后报告会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